第四十三章 风暴-《晚唐浮生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回来啦!”疏勒城西,一少年骑着马儿,大声呼喊道。

    正在地里忙着秋播的人们闻言纷纷抬头,看向西边。

    驿道的尽头,一匹骆驼出现了。它的背上捆扎着许多行李,但没怎么感到吃力,意态悠闲,坚定地迈着步子。

    接着是第二头、第三头……

    马车也出现了,有的车上坐着人,有的则堆满了麻袋。

    农人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    好吧,不是单纯的农人,事实上他们也是武夫。

    一般来说,武夫们当然是不愿意屯田的。但如果是给自己家干活呢?

    更何况这些人都是没当过兵的禁军子弟,对干农活没那么抵触。

    “这次没多少牛羊,全是财货?”有人扔了钉耙,站在田埂上,够着头张望。

    “还有粮食,作孽啊。”另外一人也停了下来,说道。

    他说“作孽”肯定不是可怜拔汗那的老百姓。更大的可能,是为了那些在路上被役畜吃掉的粮食而可惜。

    “无本买卖罢了。”有人说道:“没拉回来牛羊也好,草料不一定够。”

    草料也是一种资源,且价值不小。

    交通线上堆成山的草料,大军一过,就能给你去掉一半以上。过两遍大军,差不多就见底了。

    农家也需要草料,尤其对他们这些刚刚分了牛羊的军户而言更是如此——牛羊并非白给,但五年内还上就行,其实是大大的德政了。

    目前疏勒镇兵已经有了五百人,基本都是新一批抵达西域的禁军子弟,听闻朝廷招募镇兵,纷纷报名。三四千人中,最后只挑了五百名最出色的,作为第一批疏勒镇兵。

    第二批镇兵七月中从洛阳出发,拖家带口,估计要明年三月才能赶到,将将赶上春播的尾巴。

    第三批比他们晚不了多久,且从长安出发,估计也是三四月间抵达。

    整整六千兵、五千余户人,沿途递顿倒没什么,开支得起,但抵达疏勒后吃什么,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——当然,现在解决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零元购的神奇之处。

    在邵树德原本的计划中,今年撑死了第一批镇兵三千人出发,明年上半年抵达,粮食还不一定够。六月份的时候,他还在仔细盘算明年疏勒能有多少余粮,实在不够的话,厚着脸皮让李圣天赞助一把。

    但在出征拔汗那后,他的胃口一下子大了起来。

    六千镇兵及其家人悉数出发。

    这还不算,又招了五百名优秀的少年子弟。

    最近更是在考虑,要不要进一步扩大疏勒镇兵的规模。毕竟与前唐那会不太一样了,疏勒在大夏版安西四镇中的地位直线上升,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将成为驻军规模最大的一处。

    随驾出征的官员们也“豪气”了,纷纷建议将疏勒镇军扩至一万:步兵六千、马兵四千。

    他们考虑得比较多,不仅仅是军事层面,还有事关长治久安的人口结构。

    在夺取疏勒后,曾经有过一次人口统计,大概编得五六万人的样子,以样磨人为主,其他各族如回鹘、突厥也有,但加起来都没样磨人多。

    样磨是什么人?高鼻深目,多须髯,长得就和你不一样。

    疏勒那么多部族,严格说起来也就回鹘人与汉人长相比较近,但回鹘人的数量也少,占主流的还是高鼻深目的群体。

    所有,如果有一万中原镇兵、数万家属搬迁至此定居的话,是可以极大改变疏勒的人口结构的,这是一桩不太好宣之于口,但每个人又心知肚明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件事基本没有任何阻力,就这么定下了。

    ******

    疏勒城外的某处铁匠铺内,朱十一看着刚刚打制好的农具,十分满意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