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四十二章物价飞涨与民生-《影视世界生活录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坐汽艇来到汉口,李牧在警卫的护卫下,低调的了解了一下当地的物价水平,默默的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虽然前方打了胜仗,不出意外,物价仍呈上涨趋势,特别是民生物资。

    以银元计价,大米一石价格达到了二十块银元左右,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。

    换算下来,一块银元只能买六斤大米。

    相比大米,小麦价格便宜一些,同样价格不菲,以银元计价,一担小麦价值九块银元。

    一担相当于一百斤,相当于一块银元只能买十一斤小麦。

    大豆价格同样涨得厉害,战争开始前,大豆每担价格是六点五块银元,现在已经涨到了每担十一块银元。

    相当于一块银元九斤,比大米便宜了点,比小麦贵一些。

    和战前相比,这几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涨幅超过百分之五十。

    但,这还只是开始,以后价格会更高。更别说这是以银元计价,若是以法币计价,随着货币滥发贬值,价格将窜上天。

    感慨着国内的粮价,又想到国际市场,给远东商行发了一份电报,让他们发了一份如今国际市场的粮价。

    大米每吨在45美元左右;小麦更便宜一些,每吨价格价28美元左右;至于大豆,每顿在39美元,差点就赶上了大米的价格了。

    按照目前的汇率,换算成银元。

    每吨大米108块银元;每吨小麦在67块银元;每吨大豆在93块银元。

    国内的粮价,相比国际市场,高了两倍。

    李牧感慨的同时,也知道这很正常。即便战争爆发前,民国这么多年,国际粮价一直比国内便宜。

    不论是北洋时期,还是果府,都曾进口过洋米、洋小麦,打压过国内的粮价,效果都不错。基本上这些洋米、洋小麦一进来,国内的粮价就会断崖式下跌。

    但是,从国外进口粮食,是需要用外汇的,以北洋和果府的财政状况,那负担得起。唯有碰到国内受灾减产,高粮价时期,进口一批,打压一下国内的粮价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为此,李牧专门找来民国历年的粮食价格了解了一下。

    民国前几年,粮价比较平稳,米价每石徘回在642740元之间。

    民国九年,黄河两岸遇旱,民国十年,长江流域涝灾,旱涝交困,这两年米价每石分别上升到961元和968元。

    最终也未突破10元。

    一直到民国16年发生蝗灾,米价上升。加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,银价下跌,银本位的中国货币相应贬值,到民国18年,每石粳米超过15元。民国19年,粮价继续上涨,最高超过20元,引起社会不安。

    由农业经济专家、粮商和有关当局推派代表共同组成“粮食委员会”,商议进口洋米,并决定5月初开始发售平价米。历时5个月,到9月底结束,秋后新米登市,米价趋向缓和。

    民国20年以后,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危机,为摆脱经济危机,实行倾销政策,粮食市场上洋米大量涌入,米价回落。

    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爆发,日军侵犯淞沪,米市场一度停顿,但复市后,大量洋米涌入,米价又转为下跌,到年底米价跌至每石9元。到民国23年夏,随着不时有洋米涌入,最低价已不到8元。

    民国23年7月,苏浙遭大旱,内河干涸,航道不畅,粮食货源减少,每石米回升到10元以上。民国24年上半年有4个月米价高达13元。11月,受灾的苏浙产区来沪采办粮食,粮价再度趋高。

    但不久洋米又涌到,价位下降。民国25年一度低于10元,民国26年,也就是去年,抗战爆发前,一石米才1112元。

    如今抗战爆发不足一年,进口渠道不畅,无法平抑国内的粮价,再加上战争导致的人心惶惶,一石又涨到二十元。

    至于小麦,从民国成立到抗战,小麦价格一直稳而偏低。民国元年13年间,每但担小麦价格一直徘回在381514元之间。

    民国1419年,上升到573635元。民国20年以后,由于进口了大量洋小麦。小麦供多求少,价格下落271元每担的低谷。

    相当于一块银元能买三十七斤小麦。

    到民国23年7月以后,受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,国内又遭干旱,使麦价回升。民国25年,麦价继续上涨,入冬,国际市场麦价暴涨。

    到了去年,也就是民国26年小麦价格回升到最高每担607元。
    第(1/3)页